高薪有编制体面的深圳教师为何辞职 高强度工作引发离职潮。几年前,深圳高薪招聘教师的话题频频出圈。如今南宁股票配资平台,社交媒体上关于深圳教师辞职的帖子又层出不穷,热度不减。
这座“奋斗者之城”的教师岗位,因为高薪、编制和高调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大批顶尖名校毕业生。然而,许多人入职后发现这份工作的强度远超自己想象。
为了劝刘梦瑶去深圳当老师,她的父母甚至给她跪下了。2021年,从国外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刘梦瑶手握15份offer,其中包括谷歌、字节、腾讯等大厂。她从未想过要去深圳当老师,但她的父母坚定地认为这是最好的职业选择。
那几年,深圳各学校和教育集团展开了大规模的全国招聘,开出许多令毕业生难以拒绝的待遇:年薪本科生26万+、研究生28万+,五险一金,全日制博士奖励20万,优秀毕业生奖励3至8万,优先申请人才住房、长租公寓……事业单位正式编制、落户深圳、全年带薪休假165天+。最吸引人的是招聘帖里的一句话:“有点钱、有点闲、有尊严不再是梦。”
刘梦瑶最终妥协了,但在应聘过程中连续两次碰壁。最终,她经过三次面试才被选上。
在深圳教育部门高调的宣传和强劲的招聘力度下,不少顶尖名校毕业生将“深圳教师岗”放进了自己的理想清单。一边是渴望编制和稳定工作的年轻人,另一边是强烈需求老师的深圳。在招聘老师这件事上,深圳展现了极高的效率和渴望,不要求师范专业,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关系,甚至无需笔试就能入职。
北大的陈雪婷“随手投了一个简历”,学校立刻叫来了集团的总校长跟她面谈,问她还有没有其他去向在考虑,态度很真诚。横向对比之后,她觉得深圳活力开放,也不排外,而且工资比在北京当老师丰厚很多,最终选择了深圳。
也有一些人去深圳当老师纯属意外。小张考研一战时没能进入复试,被迫开始找工作。江江则是在自己专业领域找不到工作,才不得不考虑当老师。
赵欣怡真心想当老师,从一所全球顶尖大学毕业,专业也跟教育相关。之前她在一所国际学校实习过,感受到一种当老师的快乐。然而,公立学校需要直面中考和普职分流的压力,学校和家长对成绩更看重。多年之后,她深陷职业的迷茫和痛苦,反复回想起那段短暂的快乐时光。
真正入职之后,许多深圳教师新人的感受都是太累了。这份工作的劳动强度超过了他们此前的想象。刚入职的新教师常常逃不开做班主任这一步。校领导告诉小张,语文老师最适合当班主任,因为语文老师教的课最多,在班上的时间最多;二来涉及价值观的教育;三来道法课、劳动课也都是语文老师上。
班主任的工作量是普通老师的三倍。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周佳宁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——早上7:30之前必须到班查岗,监督早读,然后上课,监督学生吃午餐、午自习、午睡。下午备课,参加各种会议,进行课后延时服务,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。放学后还要给全班做总结,吃完晚饭还要加班准备教学比赛。
同样是语文老师、班主任,任教于深圳一所排名靠后初中的赵欣怡还有一重烦恼:生源。她认为学校生源水平的巨大差别会影响到教师工作量的大小。她有着高度的责任心,不想轻易放弃一个学生,会给学业落后太多的学生单独辅导小学语文的内容。
新教师要经历严格的评判,老师之间还会互相竞争。比如期中、期末考试,学校一定会开质量分析会,把所有老师带的班级的优秀率、平均分、差胜率等各种指标打在屏幕上。学校领导对李雨晴说:“没有差的学生,只有差的老师,生源差不差没有关系,主要是老师有没有能力把他们教好。”
与学生和家长的复杂关系也是这些深圳新老师们要去适应的。李雨晴很快被班上的学生骂哭。有一次,批改作业时,有个学生做作业不认真,每道题都做错了,李雨晴直接给作业上打了一个大叉。结果,学生的爸爸凌晨2点给她打电话,并且发了不少辱骂的言论。
处理这些教学之外的意外事件都是班主任的工作。有家长跑过来指责张雅雯,说她能力不行,怎么连这些学生都管不好,最后还指着她的鼻子问:“你是什么学历?”张雅雯回答她是中山大学的,这位家长沉默了片刻,转而去质问另一个学生的家长:“你是什么学历?”
在深圳另一所中学的初中物理老师江江说,她所在的学校绝大部分生源都来自在深圳奋斗的个体户家庭。她试过许多办法帮助这些孩子,但最后渐渐变成了一种“没办法”的心态。
许多能量要花费在教学之外。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周佳宁遇到一个抑郁症的孩子,父亲赌博,妈妈一个人撑起家庭,这个学生心理问题非常严重,一聊到自己的家庭就会暴哭。这类学生,作为班主任,她都必须重点关注,经常要进行心理访谈,还要做相关的监测。
在这样的压力之下,一些老师开始出现身体上的症状。赵欣怡一写字右手手腕就痛,后来疼痛扩展到了整个右手手臂。医生看到她,跟她说:“你都这样了,还在上班吗?”她当时眼泪就开始止不住往下流。
深圳教师虽然收入较高,但对于赵欣怡来说,看病也大量消耗了这份收入。北大毕业的陈雪婷发现,同期入职的心理老师以及在校工作了七八年的心理老师们陆续离职,她最后也选择了离职。她觉得在学校里,心理老师的存在感很弱,学校并没有什么判断标准。
社会似乎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一种天然滤镜,常把老师和“奉献精神”相提并论。陈雪婷却觉得这也给老师增加了无形的压力。在深圳,周佳宁发现教师这个职业其实也是按照996或者007这个运转机制来工作的。
有些名校毕业生在成为教师后发现,过去一直生效的“有付出就有回报”的信念链条断裂了。张雅雯非常想成为一个好老师,但她的挫败感来自学生完全不配合,希望有90分的效果,最后可能只有60分。
江江也有同感。她去的是一所深圳的新学校,排名靠后。她发现,自己能影响到学生的,似乎很少。她跟同事们一起聊,一些资历更老的老师会传授心得——“当老师的第一个课题,就是要放下助人情结”。这让她困惑。
出路各有不同。小张准备再次考研,依靠复习考研,她又能回到一直以来的学习者身份。周佳宁熬到第三年,终于迎来了职业上的一次转机。当时的校长看她带班出色,任命她为学校中层。与此同时,她还利用寒暑假考博,并且最终考上了。
有些时候,要想获得正反馈,还需要一些运气。比如,真正治愈张雅仪的,是在带完三年管理难度很大的班级之后,她幸运地遇到了一个“天使班”。
刘梦瑶通过一场实验解决了内耗问题。这场实验花了她四年,以验证她对不同学生的影响。她发现,学生的进步与否,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想学。
离职是这些教师们最后才会选择的路。这并不是一个能轻松做出的决定。它意味着抛弃相对体面的收入,稳定的工作,以及社会认知体系中的职业光环,还要重新进入社会,面对大量新的不确定。
对李雨晴来说,真正触发离职决定的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公布。她辞职前一个月,在心理咨询师鼓励下,决定跟父母好好谈一次,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。出乎她意料的是,妈妈接住了这些情绪。
江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离职时间表。最终辞职前,她一个人在深圳的海边走了一整夜,在深圳湾待到第二天清晨,看了一场日出。她想了许多事,关于决心与勇气。看着太阳从海平面升起,自己也慢慢下定了决心。
不过,江江离职之后的感受也很复杂。她有时会迷茫,甚至也会后悔。那段时间,李雨晴反复思考一个核心问题——“难道人的价值,一定要被工作所定义吗?”但后来,她慢慢把离职视作一次自我思考的机会。
刘梦瑶也想离职,但她发现自己低估了转换行业的难度。她原本想再干两年,转去高校里的行政岗;或者去大厂找个跟文化教育相关的岗位。结果两条路如今都有些走不通。还有第三条路是换去国际学校,就不要编制了,但最大的问题是这两年实在太累了,身体不太好,只能先休息一下。
与此同时,这几年深圳部分教师工资的缩水,也变相推动了一些教师辞职的决定。多名受访者发现,相比2021年以前,疫情后深圳教师的待遇有了一定的下滑。虽然客观上来说,深圳依然是全国教师收入的高地,但对一些老师来说,从年薪30万变成年薪20几万,这份工作的吸引力还是下降了。
北大毕业生、中学心理老师陈雪婷离职时,学校没有太挽留。不过她还是非常感谢这段在深圳当老师的经历。已经回到大学读博的周佳宁,也还会怀念深圳。她感叹,深圳不愧是一座奋斗的城市。但更多时候,她相信自己新的体悟——“不要为了在工作上获得什么,或是为了获得某些社会标签,付出你的健康、快乐和自由。”
百般纠结之后南宁股票配资平台,依然选择继续当老师的,是赵欣怡。曾经有段时间,教语文的赵欣怡很羡慕体育老师,她甚至想过再去学个体育专业,改行当体育老师。那个时期,离职的想法常常在赵欣怡脑海里徘徊。但她改变了主意,跟校领导说:“我再考虑考虑。”
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